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风采>教学漫谈>详细内容

教学漫谈

用智慧播种希望 让爱心成就未来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5-15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从教三十余年,在这五彩缤纷、酸甜苦辣的人生道路上,我作为一名为孩子们服务的普普通通的班主任,以平常心做着平常事,犹如大路边一株清雅的百合的存在,不为取悦偶然路过的行人,只为那一张张充满天真稚气的笑脸。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变化,看着他们变得懂事成熟,真是一种特有的人生享受。

现将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小结如下:

一、用良好班级环境熏染学生,让学生接受自然教育。

人是环境的产物,从二千多年前的“孟母三迁”,人们就知道教育儿童要选择合适的环境。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更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工作中,我首先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入手,加强了班风班纪建设。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小学生的教育更是如此。小学教育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我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开展了“八好”活动,即读好书、写好字、唱好歌、扫好地、做好操、画好画、算好题、作好文,经过持之以恒的坚持,我班学生的行为发生了较大变化,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班级之风。其次,我还加强了班级文化建设。每逢开学初,我都精心设计“评比栏”和“学习园地”,力求让栏目内容保持新鲜感,达到我所期盼的效果。如,我在“评比栏”上面画了三朵鲜花,上面写着“我最棒”三个字,以此激发孩子信心。小小的评比栏,学生却能从这里找到自我展示的平台,学会了比较,学会了发现,学会了欣赏……从一个小小的评比栏上,学生学会的不仅是调整自己的学习和行为,也在不断享受着取得成绩那一瞬间的成就感、荣誉感。当然,设计“评比栏”和“学习园地”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任教低年级,学生的荣誉感特别强,因此在设计“学习园地”时,我画了一个自拍胸脯,洋洋得意的男孩形象,美其名曰“瞧我的”。这告诉学生只要你图画得好,字写得漂亮,日记写得棒,默字全对……老师可以把你的作品展示在“瞧我的”这一栏面上,你也可以像图中小男孩一样自豪地对同学们说:“瞧我的画,都上榜了”、“瞧我的字,写得多棒”、“瞧我的默字比赛,得冠军了”。除了这些我还在班级张贴了“班级公约”和“班级责任书”以及“快乐童年”……我想:只要辅导员在班级布置上肯花心思,就一定定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产生“你行,我更行”的竞争意识,从而带动整个班集体共同进步。良好的班级环境,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学生会得到“润物细无声”教育,辅导员工作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二、用赏识眼光看待学生,让赞美成就孩子的未来。

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作为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各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也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又不踊跃参加;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我班的崔峥嵘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长的学生。在我教他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没注意到他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好象也改变了他自己。那是一次课间操,由于下课稍微晚了点,学生都急急忙忙的往外挤,我站在讲台上,维持着秩序。我的米尺被一位同学撞掉了,学生光顾着挤,好象没有注意到横在地上的米尺。这时,崔峥嵘同学挤了过来,告诉大家看着点,别拌倒,别把尺子踩坏了,然后拿起来了。我被这一幕感动了,做完早操回教室后,立刻在班级表扬了他,并尽力赞美了他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现他性格中闪光的地方,并及时给予表扬,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现他变了,上课学习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很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在辅导员工作中,我开始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其次是要信赖你的学生,孩子们就像百花一样,各有各的特色,要从多个角度去欣赏、肯定他们。教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班上的每一个孩子,多一点你的赞誉之词,使孩子们相信自己很聪明或者可以变得聪明。请多给学生一点赞美,让赞美成就孩子的未来吧。

三、用爱心滋养“学困生”心灵,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此我深有体会,作为老师爱好学生容易,爱学困生难,而学困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更需要老师的关注,更需要老师的耐心教育。“要小心的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句话或许有些夸张了,却实实在在的告诉我们对待“学困生”不可疏忽大意,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要用自己对“学困生”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去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教育好这些学生,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在我担任六年级辅导员的第一学期里,我班的张书洋和王芷玉,他们两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爱做家庭作业,导致他们两个的学习成绩很差,几次找家长谈话,效果也不是很好。课堂上,我仔细的观察他们两个。课下,我找他们两个谈话,发现他们并不是那种学习成绩差得无可就药的学生。看来是思想问题,我开始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没过几天,老毛病又犯了,我很生气,同时也有些失望,不想再去管他们了,但是我又想如果我放弃了他们,也许他们就会越来越放松自己,所以我不能不管他俩。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绞尽脑汁,一有空就把他俩叫到办公室一边陪他们做作业,一边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几天之后,我发现王芷玉已经能够自己按时完成作业了,于是,我及时对王芷玉进行表扬,没过几天张书洋也开始自己完成作业了。当时我虽然很高兴,但又害怕他们不能坚持下去,但是令我兴奋的是,他俩不但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作业的质量也提高了。批改他们的家庭作业,不忘加上一句批语,“你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真高兴。”“你可要坚持哦!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看到他们这么努力,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因为,我没有放弃他们。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辅导员绝不能对自己的学生丧失信心。对“学困生”不妨高看一眼,给予应有的信任。虽然“学困生”在转化过程中会有一些反复,但教师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这样不仅可以教育这个学生,对于所有的学生同时也是一种教育,让所有的学生都沐浴在阳光下!

四、用倾听打开学生心灵之门 ,让爱心成就未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法。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去与学生交谈,从中了解学生的某些动向。可不少教师总认为学生是小孩子,不乐于倾听他们的谈话,特别是学生犯错误时,更是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任凭自己对学生大加训斥,这样很不利于教育好学生。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缺点。学校强调学生不准迟到,我平时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但有的学生就是犯老毛病。有一次,预备铃都响过了,班里的丁楚磊还没来,我焦急的站在教室门口往外看,也没看到人影儿。同学们都在专心的读课文,“报告”,同学们听到声音有的停止了朗读。看到他,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他经常迟到,我昨天找他谈话时,他保证说再也不迟到了。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老师,我在路上……”“你又在路上磨蹭,你看,都几点了。”我没等他说完,便接过他的话头训斥了他一顿,然后就让他站在门口,再也不理会他了。课后才了解到,他奶奶生病了,他去给奶奶拿药,所以才来晚了。知道事情的真相后,我后悔自己没有听完他说的话,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并向他道了歉,他很诚恳地说:“老师,是我不好,谁让我以前老爱迟到呢。”反思一下:作为教师,有时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对待学生实在不应该,工作再忙,也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认真倾听他们的说话。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机会听听学生们的心声,听听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总之,教育需要爱心,孩子渴望关爱,用教育艺术和"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接纳孩子们,怀着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田,我相信只要我们用爱心播种,用智慧耕耘,就一定会绽放美丽。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